在"中國制造2025"戰略持續推進的背景下,中國工業體系仍存在關鍵技術領域的明顯短板。其中,高端傳感器作為智能制造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核心基礎元件,恰恰是中國制造業最突出的技術空白之一。
傳感器技術被譽為現代工業的"感官系統",其性能直接決定了智能制造系統的精確度和可靠性。目前,中國在MEMS(微機電系統)傳感器、光纖傳感器、生物傳感器等20余類高端傳感器領域仍嚴重依賴進口。這些傳感器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自動化、醫療設備、航空航天、汽車電子等關鍵領域,但國內企業大多集中在低端傳感器制造,高端市場被歐美日企業壟斷。
這種技術依賴帶來三重隱患:供應鏈安全存在風險,特別是在國際形勢變化時可能面臨斷供威脅;產業附加值大量外流,中國企業淪為組裝工廠;最重要的是,缺乏核心傳感技術將嚴重制約中國在工業4.0時代的核心競爭力。
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復雜多樣:基礎材料科學研究滯后、精密制造工藝積累不足、產學研轉化機制不暢、專業人才儲備匱乏等。特別是在傳感器設計、封裝測試等關鍵環節,中國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代差。
突破傳感器技術瓶頸需要多方發力:加大基礎研發投入,建立國家級傳感器創新平臺;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,促進材料、芯片、軟件等環節的融合發展;完善人才培育體系,培養跨學科復合型技術人才;同時通過市場需求引導,為國產傳感器創造應用場景。
傳感器雖小,卻承載著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關鍵使命。只有攻克這類"卡脖子"技術,中國制造才能實現真正的自主可控,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占據主導地位。這不僅是技術攻關,更是關乎國家產業安全和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抉擇。
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sidowo.com/product/253.html
更新時間:2025-11-12 08:20:47